之前的事情他并没有参与其中,可眼看着有人向苏石发难,他当然要站出来推波助澜。

    “忠武将军是第一拔去往北境的援军,按说对战场上的形势把握的最准才是,大战之时,却不见踪影,实不应该。”枢密使晏殊也于这一刻站了出来。

    显然,他已经看出来,这一战总是有一个人要背锅的。而现在,似乎大家选择了苏石来背锅,那他作为枢密使,当然也要加入其中,这也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。

    “不听皇令,私下行动,于大局于不顾,忠武将军有罪。”枢密副使曾公亮于下一刻也是手持白玉芴板一步站出。

    “臣等附议,当重罚忠武将军才是。”跟着,一位位臣子纷纷而出,不知道的人,还以为之所以有这一场大败,尽都是苏石之责一般。

    短短的时间之内,满朝文武,至少有一多半的人站了出来,全是要求重惩苏石的。

    他们算是看出来了,出了这么大的事,如果没有人去扛责任显然是不行的,而苏石便是最好的人选。

    “哈哈,哈哈哈。”

    就在群臣都在弹劾苏石的时候,一记狂笑之声突然传出,引得众臣们是纷纷侧目。

    大笑之人正是包拯,包希仁。

    “包相公,你在做什么,如此狂笑于朝堂之上,你可知罪?”

    看到包拯发出如此嘲笑之声,其它几位相公皆是出声斥责着。

    “嗯?准许你们在这里胡说八道,还不许我在这里大笑

    几声吗?”包拯面对着众人的质疑,一点也不畏惧般的回应着。

    “谁胡说八道了?”参知政事文彦博怒斥着。

    “不是胡说八道?忠武将军明明还在保州,距离忻州甚远,请问,那里打仗打败了,关他何事?这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?”

    刚说完这句话,包拯又看向着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说道:“如果仅仅只是因为忠武将军是受了命令前去北境支援,就要因此受罚的话,那枢密院是不是更有责任?忻州之败是不是同样也应该牵连到千里外的汴梁城?”